2025年5月27日,——为加速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低空飞行安全标准体系,广东省气象数据中心与阳江市气象台近日正式加入由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智库发起的《低空飞行通用安全保障要求》《低空飞行特定场景安全要求》《低空飞行基础设施与保障指南》三项湾区标准编制工作。此举标志着大湾区低空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气象保障能力与跨部门跨地域协同水平迈上新台阶。
标准背景与意义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已被纳入国家及广东省重点发展战略。2024年《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构建“基础设施先行、应用场景拓展、体制机制创新”的产业生态。然而,低空飞行涉及气象、空域、应急等多领域协同,安全标准缺失已成为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瓶颈。此次三项湾区标准由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智库联合20余家粤港澳机构共同制定,通过“基础规范+场景适配+设施支撑”的立体框架,推动低空安全管理规范化、国际化。
气象部门的核心贡献
广东省气象数据中心与阳江市气象台的加入,为低空安全标准注入了专业气象技术力量:
气象风险精准预警:依托广东省气象数据中心的高精度数值预报模型,为标准中“低空飞行气象风险评估”模块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强对流、低能见度等灾害天气的分钟级预警;
区域协同保障升级:阳江市气象台将结合粤西沿海复杂气象条件,参与制定海上救援、跨海物流等特定场景的气象安全细则,填补海岛低空飞行保障空白;
空域动态管理创新:双方联合研发“气象-空域”联动决策系统,为无人机起降场选址、航线动态规划提供实时气象数据接口,推动标准中“基础设施智能调度”条款落地。
标准进展与未来规划
目前三项标准已通过广州市南沙区粤港澳标准化与质量发展促进会立项,计划于2025年内完成编制并由广州市南沙区粤港澳标准化与质量发展促进会、粤港澳大湾区协会与创新协会联合发布。 现时已有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数码港、香港物流商会等20多家权威机构参与。
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低空经济、细胞治疗等)的技术革新速度远超传统行业,但国家标准制定流程需经历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报批等环节,周期通常长达3-5年。技术发展快速与标准制定缓慢, 导致标准刚发布即面临“技术过时”的窘境,企业被迫沿用旧标准或依赖国外标准,不仅抑制创新,还增加合规成本。
粤港澳大湾区共通执行标准(“湾区标准”)是由粤港澳三地共商确认及在并在区域内共同实施的技术标准体系,旨在促进要素流动与规则衔接。截至2025年5月,其总数已达244项,覆盖交通、医疗、食品、养老、托育、气象、餐饮、文化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软联通”工具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智库致力以湾区标准, 通过构建“先行先试—动态迭代—全域推广”的标准化创新路径,形成“标准与创新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机制。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迭代快与标准制定周期长的矛盾,更成为区域规则衔接与产业升级的典范。
专家观点
中国侨联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智库主席庄守堃指出:“低空安全是低空经济产业爆发的基石, 而气象是低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气象部门的深度参与,标志着标准从‘单一监管’向‘全域协同’跨越,为载人飞行商业化、跨境低空物流等万亿级市场筑牢安全底座。”